简介

师范学院心理系脑行为学实验室于2016年初开始组建。当前,实验室紧紧围绕"行为的脑机制"和"脑结构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两个主要方向,结合新疆的地域优势,着重在民族心理学和航天心理学领域展开科学研究。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手段是fMRI和ERP。实验室2016年来已发表SCI文章三篇。

实验室目前的关键设备包括128导脑电,两套眼动跟踪装置,一套多导生理记录仪,E-prime 2.0实验设计网络平台,以及一个微型数据中心。

研究方向

实验室的主要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一 . 微重力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实验室成员朱洵博士在美国期间,在Dr. Donna Roberts的指导下参与了一系列美国航天署资助的模拟微重力人体实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微重力会导致大脑脑实质的重新分布, 且主要的脑实质变化区域与已知的多种微重力对行为的影响相关。 NASA对于该研究结果非常感兴趣,向Dr. Roberts 提供了多名宇航员升空前后的高分辨率脑核磁共振影像做进一步的分析; 初步分析表明, 在宇航员中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脑结构变化,且长期滞空的宇航员其脑结构变化更加显著。
多年的太空实践显示,人类的多种能力在太空环境下都会显著降低。其中,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减弱,包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度,对时间的估计等受影响最明显。传统上认为,人在太空中的各种能力降低,多是由于所处的特殊的环境造成的。例如舱室狭小,环境恶劣,长期的与社会隔离,尤其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却几乎不可能逃生等环境因素使宇航员长期处在应激压力和焦虑状态下,对其多种生理状态和心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而我们的研究显示,微重力环境可能对人类的脑结构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脑的功能,而不需要通过应激或焦虑,例如,我们的研究表明顶叶运动皮质受到挤压,这与通常太空中肌肉会发生萎缩的现象是一致的,从而为更加深入的理解太空中的肌肉萎缩现象提供了思路。下一步,实验室将进一步的研究微重力导致的脑结构改变在程度上是否和认知和行为能力下降相关。

二. 民族心理研究

新疆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世居地,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就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结合生产建设兵团的特殊地域环境和人文结构特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有显著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当前,实验室主要开展的是面孔识别民族差异的神经过程研究。人们识别本民族的面孔比识别非本族面孔要更加快速和准确的现象,成为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or cross-race effect)。该效应虽然在将近一百年前人民就已经认识到,但是其机制至今尚无定论。特别的,大多数异族效应的研究都是在黑人和白人之间进行,对于新疆世居的东西混血民族,如维族和哈萨克族的研究,其研究尚待深入。实验室成员朱洵博士在美国期间在Dr. Jane Joseph 研究组中进行了大量的面孔识别的发育过程研究,下一步,实验室将着重在异族效应的发生发育过程领域深入的研究这一现象。

成员

朱洵,1978年生,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应用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5年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神经科学系(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 及影像学系(Department of Radiology) 博士后。2016年起为心理学系绿洲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孔识别和微重力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

 

联系我们

欢迎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入我们。请致电子邮件至:朱洵 zhuxun@shzu.edu.cn
2016-2020 Laboratory of Behavioral NeuroAnatomy (LOBA)